干法造粒機因無需溶劑、能耗低等優勢廣泛用于制藥、化工領域,但顆粒易出現結塊、細粉過多、粒徑不均等缺陷,需通過實時識別與動態調整保障產品質量,具體實踐可分為三大環節:
一、常見顆粒缺陷與實時識別技術
缺陷類型與成因關聯:結塊多因物料濕度超標(>3%)或壓輥溫度過高(>60℃),導致物料黏連;細粉過多則源于壓輥壓力不足(<5MPa)或粉碎篩網孔徑不匹配;粒徑不均常由喂料速度波動(偏差>10%)或壓輥間隙不一致引發。
實時識別手段:采用“視覺+傳感”雙監測系統,高速工業相機(幀率>200fps)捕捉顆粒形態,通過AI算法比對粒徑分布(設定合格范圍0.2-2mm)、圓形度(>0.8為合格),實時標記異常顆粒;同時,紅外溫度傳感器監測壓輥溫度,濕度傳感器實時檢測物料含水率,壓力傳感器反饋壓輥壓力,數據超閾值時自動報警。
二、動態調整策略:精準匹配缺陷成因
結塊問題調整:若濕度傳感器顯示物料含水率超標,自動啟動熱風干燥系統,將濕度降至1.5%-2.5%;若壓輥溫度過高,通過冷卻水路調節溫度至45-55℃,同時降低喂料速度(從50r/min降至35r/min),減少物料在壓輥處的滯留時間。
細粉過多優化:當AI視覺識別細粉占比>15%,若壓力傳感器顯示壓力不足,自動提升壓輥壓力至6-8MPa;若篩網孔徑不當,系統提示更換對應孔徑篩網(如細粉過多時換0.5mm孔徑篩網),同時調整粉碎轉速(從1500r/min降至1200r/min),避免過度粉碎。
粒徑不均校正:喂料速度波動時,通過變頻電機穩定喂料量(誤差控制在±5%);壓輥間隙不一致則啟動伺服電機微調間隙(精度±0.01mm),確保物料受壓均勻,配合振動篩分裝置,實時分離超差顆粒并重新造粒。
通過“實時識別-成因分析-動態調整”的閉環管理,可將干法造粒機顆粒合格率提升至98%以上,同時減少物料浪費與設備損耗。
